2016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政策聲明「推廣素養是兒童照護必要項目」,鼓勵家長和孩子
規律共讀,是促進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時刻,讓親子關係更緊密,不僅可以提升語言、識字和社交情感技巧,甚至影響終身健康。美國國家醫學院指出,受教育時間比吸煙或肥胖更能預測健康和壽命。而醫療人員擁有專業知識,能在早期頻繁接觸大部分兒童家庭的機會,對促進兒童發展扮演關鍵角色。

2018年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兒童日常生活對談次數越多,大腦左額葉語言運動區更活躍,而語言進步分數也越多。親子共讀的關鍵是一來一往的「對談」,而不是單向大人說故事給孩子聽。家長在日常活動中,可以運用“5R”和孩童互動: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報告指出,全球幼兒愈早接受學前教育,未來閱讀表現愈好。然而,最新一期PISA報告指出,我國中小學生閱讀力M型化嚴重,高低成就學生測驗分數落差高達八十九分,偏遠地區或弱勢家庭孩子從小獲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今年初,監察院發布台灣嬰幼兒閱讀政策調查報告指出,教育部與衛福部皆將嬰幼兒閱讀活動納入施政,但欠缺整合,對於弱勢族群照顧,醫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發揮醫療專業,實踐社會企業責任(CSR),從全人醫療角度關懷偏鄉兒童發展與教育,深耕偏鄉推廣親子共讀,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4.2,確保所有孩童都能獲得高品質的幼兒發展、照護及學前教育,為接受小學教育做好準備。自2019年,醫師與志工組成團隊,定期前往偏鄉衛生所及幼兒園外展服務,主動為親子打開童書、協助建置候診閱讀空間與募集適齡繪本。今年邁入第四年,已有超過230位醫師、醫學生與268位志工,前往偏鄉衛生所及幼兒園推廣親子共讀。足跡踏遍新北山區、澎湖離島,服務逾111次,416個家庭受惠,團體共讀衛教高達1762人。2021年COVID-19疫情高峰時,團隊發起防疫閱讀包計畫,縮短弱勢家庭的數位落差,藉由遠距教學讓服務不停歇,讓在居家隔離的孩童,可以得到學習與陪伴,擁有平等的受教機會。

近年積極發展校院合作,結合北醫大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推社會處方箋,將服務對象擴大到銀髮族與隔代教養家庭。從醫師診間開立閱讀處方給兒童及高齡者家庭,再由大學老師指導學生擔任Link Worker角色。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協助連結圖書館、親子館、石頭湯、博物館等社區資源,舉辦老幼共讀活動,以舊照片、懷舊繪本等素材引導說生命故事,達到提升長輩社交、傳承文化與重拾過往美好回憶。

倡議親子共讀及推廣SDGs永續教育的路上,感謝諸多社福單位支持,如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統一超商好鄰居基金會、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扶輪社等社福團體,讓第一線服務的醫師、學生與志工,能有完善的訓練與充足的繪本。在每次的服務中,能將時事議題結合永續繪本和兒童及長者共讀分享,例如居家安全、健康衛生、環境保護、性別平等。親子共讀推廣是有溫度的預防醫學,從促進兒童發展,到高齡者終身學習,北醫體系多年的推動經驗,已建構出衛生、教育、社福跨域合作的永續模式,未來朝著營造兒童友善、友善高齡的跨代共融社區邁進。

文章來源:https://reurl.cc/NRVDR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