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簡介

本計畫之重點在於整備高齡友善、全齡受惠之住居環境,並提供居民更多對未來生活型態的想像

一、問題意識
  台北在人口老化及都市老化的雙重問題之下,如何配合智慧住宅示範計畫之推動,發展新的居住模式與文化、促進健康照護產業發展,培養具跨領域能力與實務經驗之人才,對未來台灣/台北在超高齡化社會,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這支計畫主要是想透過科技工具來回應社會住宅與周邊社區在營造的過程中新舊社區文化的融合,希望可以讓社區有更好的居住環境,並在計畫過程中培養未來經營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的人才,對外發揮影響力,同時發展微學程。

整體計畫架構

二、計畫目標
(一)培養具備經營智慧社會/高齡住宅及周邊社區經驗之跨領域人才
(二)將運動即良藥觀念導入社區,讓高齡照護服務延伸至預防醫學
(三)以示範社會/高齡住宅實踐社區改造,強化鄰里意識與生活美學
(四)推動食物轉型,發展社區貨幣,形塑安心健康的社區飲食文化
(五)佈建合作網絡,讓周邊診所成為北醫大與社區互動之行動據點
(六)促成跨國、跨校、跨產業之合作交流,活絡區域創新發展子計畫,各計畫之間彼此相互關聯

三、本計畫中長期發展願景

本計畫中長期發展路徑方向

(一)子計畫1:未來家園Future home

推動重點:評估影響居住健康與舒適之因素,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活提案

  整備高齡友善、全齡受惠之住居環境,並提供社區區民更多對未來生活型態的想像。從服務設計、科技介入、居民共同參與的角度,凝聚社區意識,創造新的生活型態,進而打造出能服務互助、鄰里照應的住居文化。更結合信義區當地百貨林立的場域特色,將商場視為運動場所,培養原本無運動習慣的族群在日常生活中以其熟悉的方式無痛養成可持久的運動習慣,創造出百貨也是運動場地的社區共同意識。

(二)子計畫2: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

推動重點:發展非藥物性輔助治療方案,並與附設醫院相關門診連結

  以健康、亞健康族群為標的推廣社會處方箋之觀念,將運動、旅行、藝術、音樂、舞蹈等非藥物性輔助治療視為醫療處方融入生活之中,將高齡照護延伸至預防醫學。目前臺灣醫療著重於疾病的用藥及治療,對於健康及亞健康的中高齡族群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上著力較少,若能從運動、旅行、藝術、音樂、舞蹈方面提供預防醫學的概念,並能實際開立社會處方籤轉介予民眾,則能形成社區健康促進網絡。

(三)子計畫3_食物轉型計畫beyond food

推動重點:經營香草公園,發展無圍牆校園/博物館及綠色飲食方案

  配合子計畫一、子計畫二之推動將食物作為促進社會互動、社會參與之媒介。目前臺灣醫療著重於疾病的用藥及治療,但對於健康及亞健康的中高齡族群來說,慢病未必要用藥才能發揮效果,食物可能就是一個替代選項。透過食物為媒介,設計與日常生活相關之食物轉型體驗及相關活動,誘發居民行為和體驗的正向改變,讓居民更有意識的吃、更聰明的吃、更健康的吃。

計畫亮點故事

「食物設計,打開醫大學生對食物和健康的想像,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開課名額40人,卻有將近百人搶著要選修,甚至還有學生願意投入大部分的選課點數,就為了擠進這個課堂。究竟什麼課程這麼搶手?原來是臺北醫學大學熱門的通識課—食物設計。

  「食物設計是以食物為媒介,透過設計來傳遞訊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這是開課教師,同時也是北醫大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給食物設計的定義。他回想106年起開設全國第一門在大學校院的食物設計課程,起心動念就是「人總是要吃喝,食物最容易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透過課程一步步帶領學生重新認識食物的生產、加工、包裝、運送、消費等重要環節。

校外參訪,讓修課學生了解家樂福食物轉型的理念,現場以非籠飼雞蛋製作醬油拌飯,好滋味大受同學歡迎,白飯一度供不應求。

  除了上課,這門課更要求同學動手實做!「市場踏查」單元,讓同學自己選擇有興趣的食品賣場,觀察食品包裝,思考哪些包裝成功、哪些失敗。「果酒製作」單元,讓同學第一次嘗試釀酒,創造自己的配方與口味,並設計酒名和酒標;有同學就以阿嬤家種的樹葡萄入酒,命名為「阿嬤的珍珠項鍊」,從酒名就感受得到祖孫情深。「美食攝影」單元,請同學蒐集分析市面上成功的食物攝影構圖與打光,接著自己動手擺拍美食,看看什麼樣的照片才能讓人看得食指大動。

學生自製果酒:阿嬤的珍珠項鍊。圖左至右:備料、入甕、酒標概念設計。

  最讓修課同學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要自己設計一道食物了。「我們想為台灣黃豆發聲!」保健系大一的歐千華豪氣地說,黃豆是傳統美食裡常見的食材,豆漿、豆花、豆皮、豆腐都有它的身影,變化很多,所以小組決定以黃豆為創作核心,便開始尋找本地產的黃豆,以此研發新產品。

  既然是食物,就不可能只是紙上談兵。對於第一次下廚的學生來說,實際試做過程可說是狀況百出:想做豆花,吃起來卻像鹹豆漿;明明是同一份食譜,照著做出來的餅乾卻截然不同。歐千華形容「每次的試做都像一場戰爭」,像是煉乳已經盡力攪拌卻還是煮焦;跟千華同組,也是保健系大一的林均晏說,「成果發表現場的烤箱規格跟家裡的不同,所以烤出來的餅乾有點乾裂」,是他們沒料到的事。

黃豆料理試做
歐千華、林均晏與組員合影

  經過多次討論與試驗,歐千華與組員決定以黃豆製程中剩下的豆渣為主角,製作豆渣餅乾,不僅營養價值高,還能達成零剩食目標。修課同時,他們也積極參加老師推薦的校外活動「臺灣潮味道」味全學生新品開發大賽,還有農委會水保局舉辦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選定澎湖白沙鄉瓦硐社區為駐村地點,目標打造全國第一個線上社區關懷據點。他們改良豆渣餅乾並重新包裝,取名「肚臍圓圓結好緣」,作為和當地居民結緣的媒介。吳明錡認為,「透過吃可以把很多問題看得更深刻」,先透過餅乾建立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和信任,就更容易了解他們的生活實況,「在解決問題前先洞察問題。」

修課同學組隊參加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以改良後的豆渣餅乾和澎湖社區居民結緣。

  現代的生活節奏,容易讓我們忘記「吃」的本質。吳明錡老師透過課堂,帶領學生一起重新思考什麼是好吃、什麼是更好的一餐、什麼是食物的社會影響力,期許學生從課堂學到帶得走的能力,為社會帶來創新。食物設計不只是一門兩學分的通識課,更企圖打開修課學生對食物與健康的想像,讓學生走出課堂後,飲食更健康,生命也更加有滋有味。

食物設計修課同學於成果發表會後大合照

學生成果展示

學生競賽成果

2021/09/05|都市健康綠生活社區實習小組-澎湖計畫入選水保局第十一屆大專生農村洄游農村競賽銅獎

|計畫簡介:
  學生延伸食物設計及服務學習之成果,結合附設醫院與澎湖的遠距巡迴醫療計畫,做為持續生化的場域,推動適當策略,協助長輩調整飲食、運動、生活方式,延緩老化。
  因此澎湖白沙鄉瓦硐社區-不怕浪團隊參與水保局第十一屆大專生農村洄游農村競賽,從99件參加隊伍中突破入圍,最終獲得洄游農村大賽銅獎,立下北醫大在偏鄉離島的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里程碑。

|競賽宗旨:
  為鼓勵年輕學子以自身創意或所學專長,學習與農村社區居民互動共識,參與或協助農村社區公共事務,並在社區推動農村再生的過程中提供協助,藉此瞭解農村、農民及農業等,引導更多年輕人以全新思維及技術,創造永續富麗農村。 

|主辦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洄游農村競賽銅獎名單(圖一)

|社群成果:
 1.Facebook 粉絲專業:
不怕浪團隊影片於粉專貼文達到837個按讚數、279則留言、超過220次分享。
 2.YouTube頻道:
影片達到超過1,400次數觀看、超過100個按讚數。

青村白皮書-洄游農村計畫 粉專貼文觸及成果

2021/07/12|信義公益基金會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入選

入選信義房屋公益基金會舉辦的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從全國352件遞件中突破入選。

|計畫簡介:
  「都市健康綠生活社區實習小組不怕浪-《大象香香修修臉》防疫清潔一起來」
  組織師生、社區夥伴,幫香草公園及療癒森林週邊大象標示、公共設施做基本維護兼做綠色療癒,於公共洗手台放置香草手工皂愛心分享,並設宣導指示牌,呼籲勤洗手,保持防疫好習慣。提供外出清潔防疫小物,製作香草驅蚊液、香草芳香包,香草手工皂,放在里辦、診所、步道入口處等,開放民眾取用。

1.施作對象:兒少、移工、長輩、醫護、弱勢族群
2.施作社區/地點:信義區景勤里香草公園/松友里象山步道

|競賽宗旨:
  募集全台100個在疫情下對地方社區居民身體、心靈有幫助的好做法,串聯全台之力,啟動良善的循環,用行動安定人心,把希望擴散出去,希望鼓勵分享疫情下互助共生的做法,以供他人觸類旁通,並採每週評審、每週公告,一經評審通過即給予一案一萬元獎勵金。

|主辦單位:
  信義房屋、信義公益基金會

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第二周入選名單

2021/07/31|都市健康綠生活社區實習小組-入選信義公益基金會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

入選信義房屋公益基金會舉辦的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從全國352件遞件中突破入選。

|計畫簡介:
  「都市健康綠生活社區實習小組-不怕浪團隊-澎湖計畫」
  與社區夥伴協力,透過青年數位駐村,組織社區志工、與在地夥伴、社會局協力由下而上,培訓鄰長成為數位志工、提升社區能量,推動漁村綠色照顧,共同打造數位社區綠色照顧關懷據點。

  1.施作對象:長輩、弱勢族群
  2.施作地點:澎湖縣白沙鄉瓦硐村

|主辦單位:
  信義房屋、信義公益基金會

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第五周入選名單

因應疫情所做的改變

考量下年度疫情仍可能對計畫推動帶來一定程度之影響,在推動架構不變的情況下,擬就部分工作重點予以調整。

子計畫一
「智齡設計微學程 前導工作坊」

|目標:
  培養學生洞察具社會創新或產業創新價值之高齡健康議題,並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分享,逐漸形成研究問題,協助同學產出跨領域專題計畫書摘要,開學後將加入跨專業學系學生逐步推展內容。

|因應疫情所做的調整:
  將線下課程改成線上課程型態,讓師生熟悉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也引導學生熟悉線上討論與演練線上發展工具。

|工作訪教學研究發展工具:
  1.心智圖法:協助釐清關鍵字
  2.PICO法:協助形成研究問題

|團隊題目雛型:

(一)、第一組:行得安全,活得安全
(二)、第二組:高齡者之科技產品使用學習
(三)、第三組:普遍高齡者罹患肌少症與人工智慧拐杖的應用
(四)、第四組:高齡者人力銀行
(五)、第五組:一機在手,健康擁有 
(六)、第六組:虛擬護理師助理
(七)、第七組:可以預訂地點搭車時間的智慧手環叫車服務
(八)、第八組:「你的故事我來聽」青銀講堂-談談值得傳播的經驗
(九)、第九組:高齡者跌倒預防

工作坊上課截圖-學生大合照

子計畫二

「閱讀處方箋-新增防疫閱讀包計畫」

|目標:
  第一線醫療人員與志工以遠距方式支援偏鄉服務不中斷!為讓弱勢家庭防疫學習不停歇,減少家長育兒困境,擁有在家自學的機會。防疫閱讀包為鼓勵家長在家中可以利用平板和孩子互動外,能以實體書與孩子親子共讀,是運用數位裝置輔助兒童學習,而非替代家長角色。因此團隊特別挑選及現場分享視力保健繪本、防疫繪本以及3C數位教養繪本。內容包含實用防疫教學資訊,讓家長成為孩子居家學習最重要的老師,縮短數位落差造成的健康與教育不平等!
  並結合線上課程進行遠距親子共讀,以互動的方式幫助孩童學習、閱讀。目前已累積6次遠距親子共讀。

親子遠距共讀-志工與孩童互動畫面
防疫閱讀包內容物-實體書與平板線上線下交互應用幫助親子共讀學習

「發展社會處方箋跨領域課程」

|目標:
  以閱讀處方、旅行處方、博物館處方三大非藥物性輔助治療為主軸,整合北醫大附設醫院及學院各院系之資源,發展具北醫大特色之社會處方箋課程。

|因應疫情所做的調整:
  1.邀請該領域相關專家演講、交流,建立課程基本框架。
  2.經營實作場域夥伴關係,討論未來課程實際執行模式。

子計畫三

「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8/3線上直播說明會」

|目標:
  協助學生精準選題,掌握食農及健康領域之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

|疫情所做的改變:
  由各領域設計顧問進行分享,並藉由線上說明會帶領大家討論產學未來趨勢與題目。

「食物相對論」

|目標:
    本課程為跨領域學院開設,結合永續發展17目標,整合藥學院與保健營養學院的資源,以食物為媒介,傳遞大學生如何吃的健康、吃得有趣、吃出新科學。

|因應疫情所做的調整:
 將實作及場域課程轉化為線上課程,並發展相應單元之材料包/工具包。

歷年大事記

  • 2020.04.16子計畫一/首次導入AR軟體,辦理居家無障礙環境專業訓練工作坊-石頭湯個管師宜居環境評估培訓。
  • 2021.04.20子計畫三/首次參與第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專案,完成期末評選:以不同族群生活場景中的真實需求為基礎,期望打造更好的派對節慶 / 餐飲體驗,讓參與活動的每個人用負擔得起的價格,獲得更好的餐飲體驗。
  • 2021.06.21子計畫三/洄游農村競賽-洄游農村小組-不怕浪入選洄游農村計畫:北醫由吳明錡執行長指導的洄游農村競賽小組-不怕浪入選洄游農村競賽。
  • 2021.06.26子計畫二/社會處方箋團隊首次採取線上研習與志工培訓啟動防疫閱讀包計畫。
  • 2021.07.12子計畫三/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都市健康綠生活小組-入選信義房屋公益基金會舉辦的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
  • 2021.07.31子計畫三/洄游農村競賽小組-澎湖計畫入選信義房屋公益基金會舉辦的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大募集。
  • 2021.09.05子計畫三/洄游農村競賽簡報決選-為第十一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簡報決選。
  • 2021.09.26子計畫二/巡迴醫療場域向南延伸,至新竹鐵道藝術村做志工培訓討論未來方向。
  • 2021.11.26子計畫二/永福扶輪社-社區服務捐贈活動。
  • 2021.10.07總計畫/總計畫與台灣人壽共同推動辦理百歲人生專案,發布全台首次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因應數位轉型調查結果,總計觸及4446個社區關懷據點,回收930份。

我有話要說

PLAY

智齡質感生活聚落示範計畫-閱讀處方箋

子計畫二: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防疫閱讀包志工心得   在與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貝貝老師問孩子們:你最喜歡你的哪裡?孩子回答:我全部都喜歡!瞬間感受到孩子們的太陽能量在過程中我們好像彼此療癒了。   「孩子的生命中,總有個老師他會記很久。 而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貝貝老師說:最近在備課的時候,總會想起這句話, education愛就開始, 無論為孩子上課還是大人, 準備的一樣認真,還打逐字稿重點, 總是思考著我能帶給對方什麼? 或許我們這輩子也只能見這麼一次, 那麼能不能有一句話走進你的心裡, 然後,你會記住這份溫暖和感動, 成為生命中的動力或是激勵因子。   (發表者:社團法人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計畫場域

子計畫一 Mall Walking 打破里界,為吳興六張生活圈(雙和里、黎安里、景勤里、景新里、三張里)排除風險熱點,不只串起人與人的關係、讓動線與動線之間被銜接起來,也透過籌辦有興生活節,引導居民思考未來社會住宅公共藝術之樣態。 打破百貨想像,為信義區居民創造特色運動空間。藉師生與社區合作,引導學生看見在地特色,而打造專屬地方特色活動,逐漸形成在地文化。與信義健康中心合作,目標為60位50-90歲無運動習慣的人,希望藉由Mall Walking活動,養成運動習慣,打破對運動的想像。

合作社群/ 政府部門

文章來源:https://2021usrexpo.org/achievements-local/project/4ba49d91-4b59-4442-b9cf-80131c5baed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