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報告:我國中小學生全球閱讀排名往前,但高成就學生占比翻倍,低成就學生卻不減反增,高、低成就學生測驗分數平均差了八十九分。

過去發現,學齡前就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在學力測驗及各方面都有優異表現。有學者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孩子,閱讀的書籍品質,加上高社經家庭,家長伴讀時間比較長,孩子的閱讀能力,在小學三年級,學科數目增加後,就能看出差距,以最新一份「國際學生能力計畫」報告也能看出,台灣學童在閱讀測驗項目,高、低分落差高達89分,顯示台灣學生的閱讀力,呈現M型化。
下課時間,圖書室湧入想要借書的小朋友,這些孩子,要把書,帶回家跟父母分享。
大佳國小伴讀家長 葉香吟:「我們書香志工的媽媽,都是很重視閱讀的,所以我自己的話 是從小,每天都會陪他們(孩子)閱讀,這是理解這個世界,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閱讀習慣,必須從小培養,但家庭的社經地位,也有間接影響根據最新一期,「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報告,台灣學童在閱讀測驗成績,高分群跟低分群的分數落差、高達89分,其中,家庭經濟相對弱勢的學生,只有12%,在測驗中獲得高分。
台師大人發與家庭學系教授 張鑑如:「家中適合孩子閱讀的書本的數量,(出生)中低社經跟高社經(家庭),就有顯著地差異,每周會唸書給孩子聽的次數,這個也是在社經的背景上面,有很明顯著地差異,隨著孩子年齡成長越來越大。」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學齡前開始接觸閱讀相當重要。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 陳宥達:「學齡前的閱讀其實可以促進,閱讀素養的萌發,讓他在小學三年級就不會進入到,閱讀障礙的情況,小學三年級 等於說 語言的程度,甚至會影響到 他未來,高中畢業的學業 課業表現。」
要培養習慣,不少學校將閱讀融入課程,以現行教育體制、小學三年級,剛好是108課綱第一屆學生,因為加入其他學科,壓縮原本的國語課時間。
大佳國小校長 李鍾慧:「108課綱的部分,國語課只剩下(一周)5節課,國語要聽說讀寫都要上的話,連作文都要上的話,就沒有多的時間,提列出來做閱讀,對於孩子的閱讀機會 相對被剝削。」
閱讀習慣不只會影響學力成績,更會影響品格發展,不只要思考,如何突破城鄉及經濟差距,家長願意撥出時間,陪伴閱讀,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