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宥達指出,親子共讀能促進親子關係,也幫助孩童語言認知與大腦發展。圖/陳宥達提供

原本2015年就要從醫學院畢業的陳宥達,因罹癌休學,養病期間,仍選擇走進偏鄉常駐,看見高雄那瑪夏孩童發展遲緩的困境,讓他在台北從醫之後,依然走出診間,到各地偏鄉社區為弱勢孩童開立「閱讀處方籤」,翻轉劣勢。

33歲陳宥達勇敢抗癌 也參加「史懷哲2.0」

33歲的陳宥達出生於彰化,自幼因家中開診所,經常看著母親為鄉親看診,排解身體疑難雜症,耳濡目染下踏上習醫之路。就讀醫學院期間曾前往非洲義診,感觸貧窮國家的孩童可能只因一個小傷就有生命危險,也發現許多弱勢的醫療問題,卻礙於距離遙遠、能力有限,只能帶著遺憾返台。

返國後,因罹患甲狀腺癌,體會生命短暫無常,只好在畢業前夕休學療養。「台灣的醫生,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曾說的這句話,深深影響陳宥達,讓他在勇敢抗癌的同時,仍報名參加「史懷哲2.0計畫」前往偏鄉長駐。

【青春留鄉19】醫學生罹癌休學走不一樣的路

到偏鄉實地觀察 助弱勢兒改善遲緩

前往偏鄉,陳宥達看見不同的風景,實際觀察到弱勢所面臨的困境。2009年八八風災後,不少山區偏鄉受創,雖然重建速度快,也有許多資源進駐,但陳宥達認為,偏鄉問題必須實地生活與觀察才能看見,便選擇前往高雄那瑪夏。

他在那瑪夏與衛生所醫護人員、早療老師一同展開家訪,發現在地遲緩兒比率高達20%,大多都是語言、文字遲緩;這現象遠比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平均值高出三倍之多,他為此開始查找資料,研究解決辦法。

從文獻中,他發現美國兒科醫學會2014年的政策聲明中,提出在診間開立閱讀處方的方法,能促進幼兒腦部及語言發展,便著手把這個模式應用在那瑪夏。 「你看見什麼?」「這是什麼顏色?」陳宥達指著童書上的圖案,透過對話式共讀,讓偏鄉家長對親子共讀改觀,促進親子關係的同時,也幫助孩童語言認知與大腦發展;半年後,他兩度赴美取經,2016年5月成立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積極發展適合台灣偏鄉的親子共讀模式,不少醫護人員、幼教老師與志工加入行列,一同協助弱勢孩童翻轉劣勢。

陳宥達透過共讀讓醫護人員與孩童家長,透過童書建立更好的醫病關係,有不少孩童,因此得到人生第一本童書。圖/陳宥達提供

募集童書送偏鄉衛生所 助孩童學習

畢業後,為了貼近社區,陳宥達選擇成為家醫科醫師,持續從台北出發,為偏鄉兒童發展付出心力,他號召參與計畫的夥伴,共同討論如何為偏鄉開閱讀處方,並募集童書,送往衛生所候診區的閱讀角落,讓帶小孩看診的父母能在候診時閱讀,護理人員也能教導家長該如何引導孩童,並觀察孩童的行為。他也關懷偏鄉老人的醫療處境,同時鼓勵就讀醫學系的學弟妹走入偏鄉,為弱勢提升醫療照顧能量。

走進偏鄉孩童的家中,陳宥達最常問家長,「家中有沒有童書?」「有沒有陪伴小孩閱讀的習慣?」訪視的同時,也會觀察家庭環境,是否有童書、書桌、檯燈等適合小孩閱讀的元素。 他說,起初家訪並不順利,不少家長質疑共讀效果,部分長輩因不識字,看到書就反感;也有家長認為讀書是上學之後的事,甚至有家長顧慮昂貴的書籍會被孩童破壞,反而將書當寶貝鎖在櫃子裡,雖然家中有書,孩子卻讀不得。他還發現,許多家長不認為小孩有問題,只是大雞晚啼,不願接受幫助,或不懂得該如何求助。

陳宥達認為,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對於童書的需求也不童,因此,選書也相當重要。圖/陳宥達提供

推動偏鄉親子共讀 把童書變成對話媒介

「童書是一個開始對話的媒介,但並非所有童書都適合小孩。」陳宥達說,剛開始推動共讀時,因不懂如何選書,找來字多、書本尺寸過大的童書,孩童不好拿、看不懂,念的人也覺得無趣,甚至有壓力,才意識到不同年齡層選書的重要。

克服童書問題後,面對隔代教養的長輩,不知該如何與子孫互動時,陳宥達就引導長輩,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與孩子透過童書中的圖案互動問答,或利用可咬可洗的布書、厚紙板書等不同材質與設計巧思的童書,讓孩童熟悉生活的大小事物,同時也能刺激孩童語言發展。

經過不斷與家長和長輩磨合、溝通才讓他們對共讀改觀,甚至讓他們愛上和孩子打開童書的時光,主動到圖書館借書,醫護人員與孩童家長,也逐漸因為童書、親子共讀而建立更好的醫病關係,啟發不少孩童閱讀之路。

陳宥達認為,那瑪夏親子共讀模式是相當寶貴的經驗,親子共讀就像打疫苗,不僅能把握孩子成長黃金期接受語言刺激,預防遲緩,它也改變當地的親子與醫病關係,可說是一「本」萬利,帶來的感動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這條路也愈走愈遠、愈深入偏鄉。

展臂閱讀協會去年在全台舉辦98場推廣講座,募集近9千本童書,發送至60個偏鄉據點,初估約8000個家庭受惠,在積極倡導0到3歲親子共讀的同時,讓更多護理人員、幼教老師甚至家長,都能用童書為孩童評估發展狀況;協會推廣共讀的足跡也從高雄那瑪夏,擴及北部沿海及山區,並帶領更多醫師、醫學生及志工參與這項希望工程。

「服務不用到天涯海角,莒光號能到的地方,就有雙眼盼望著你來服務。」陳宥達說,台灣有不少醫學生,嚮往到先進國家學習,或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其實有不少人連台灣偏鄉都沒去過,這現象令他反思,也是讓他決定走入偏鄉奉獻所學的關鍵。

「走不同的路,會看見不同風景」,陳宥達鼓勵學弟妹走入偏鄉,嘗試善用國外的成功模式來幫助偏鄉提升醫療照顧的能量,以後再回首,會覺得人生的風景會很不一樣。

陳宥達的青春留鄉語錄:

•走不同的路,會看見不同風景

•醫療是社會正義的載體,親子共讀能實踐翻轉城鄉醫療與教育的不平等

資料來源: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5579651?fbclid=IwAR2ZVamlfHQehlNJnVSQUKkEm9693TU9w3YJC7MTVVLt1IWd9XcB_It5mo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