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報 黃昭博報導 2019年10月9日 下午4:26

【記者黃昭博/嘉義報導】
嘉義市東區衛生所與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推動親子共讀,由醫療人員推動,在候診區建立親子共讀空間,讓更多嬰幼兒家長了解到「唸故事書給寶寶聽」不但重要,也並不困難,除了幫助幼兒建立從小親近書本的習慣、減少3C成癮、拉近親子關係,還能有效避免幼兒出現發展遲緩情形,好處多多。9日上午特邀請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陳宥達醫師及美敦力公司親子共讀志工一同共襄盛舉,為普及親子共讀風氣盡一份心力。衛生局科長林秀猜、東區衛生所主任林唐逵及護理長傅瓊玫等扮演[讀書人]的角色,現場非常溫馨。

林唐逵主任表示,為讓家長帶孩子到衛生所打疫苗時,候診時間不會枯燥,現在已變成珍貴、溫馨的親子共讀時光。本所107年起陸續獲臺灣展臂閱讀協會及婦幼衛生協會贈書、臺北中興扶輪社補助將1、2 樓的候診區規劃共讀空間建置,讓診間放滿著各年齡層童書,透過醫師、護理師衛教,讓家長了解親子共讀對孩童認知發展、情感表達及人際互動的幫助,6個月大就可以開始陪孩子共讀,讓親子共讀成為有溫度的預防醫學,翻轉弱勢家庭的未來。該所的創新改變頗獲民眾的好評。

陳宥達醫師表示,兒童早期閱讀若能成為兒科醫療照護的常規,除了可增進醫療人員與家長的信賴關係,對於經濟弱勢兒童的發展更能發揮關鍵的幫助。兒科醫生與家長一同合作,讓孩子愛上閱讀,候診間變成友善閱讀空間、說故事志工示範閱讀童書,能有效鼓勵家庭成員與孩子歡樂閱讀,讓孩子在入學前建立自信、做好入學準備。
美敦力公司南區區域主任李佳玲表示,親子共讀不須過於拘泥繪本種類,利用圖片或劇情與孩子對話,讓孩子學習專注、想像、思考和發表意見,並和生活經驗產生連結。若較小的寶貝可能會有啃、咬、撕的動作,建議可選擇布質或厚紙系列的圖書,孩子不被限制,家長也不用擔心書本太快受損。
林唐逵主任指出,美國哈佛大學2000年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大腦在6歲前完成95%的發育,感官及語言更在5歲前達到最大發展,若能掌握此段黃金時期,讓孩子充分建立閱讀的習慣,對於孩子未來各方面發展皆有決定性影響,共讀能讓幼兒閱讀向下扎根,對於孩子成長也別具意義。
傅瓊玫護理長表示,培養共讀習慣,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預防發展遲緩,也能在互動中,強化孩子的學習力並增加自信心、同理心,減少青少年時期的情緒管理問題,呼籲家有幼兒的爸媽們一起拿起書本,為每一天安排一個愛的共讀時間吧。
文章出處:
https://www.newstaiwandigi.com/newspage.php?nnid=275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