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

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臂閱讀協會,募集上萬本童書,帶領醫護、學生和志工,深入全台偏鄉設立據點,在診間建立親子共讀模式。

鄉下小男孩的熱情 助人最樂

19歲的夏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面當新鮮人,一面兼家教存錢,只為實現下一個心願─參加醫療志工團前進非洲。在馬達加斯加的窮鄉僻壤裡,他看到當地居民因為療資源不足,即使只是跌倒擦傷等小傷口,卻因為感染,進而引發難以收拾的的破傷風甚至敗血症。

陳宥達心裡很痛、很震憾,「我一直問自己,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兩周的非洲之旅結束後,他下定決心,這一生,從習醫到行醫,一定要幫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們。

回台後,某次看到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多年前的一段話:「台北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去花蓮很遠…。」短短幾字,卻重重敲擊陳宥達的心,想起自己曾去過非洲當義工,也去過北醫大在美國、日本的姐妹校交流學習,卻從沒想過去花蓮,沒想過腳下的這方島嶼,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他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參加北醫教授張耀懋發起、聯合醫學基金會舉辦的「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前進高雄的那瑪夏地區。

那瑪夏境內主要是原住民部落,陳宥達發現多數小孩有語言遲緩的現象,許多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說有限的單字,而他不想只做旁觀者,也不想只當個蜻蜓點水般的短期駐點醫生,於是他把駐點時間從一個月延長為半年,更開始設法尋求解方。

陳宥達積極蒐尋文獻,發現美國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ROR)」發起診間親子共讀模式,預防幼兒發展遲緩的效果卓著。之後他全力推動ROR走入那瑪夏社區,讓兒童早期素養與兒科醫療照護結合。他先製作衛教單,說服衛生所,在診間設置友善閱讀空間,提供童書,協助家長帶著孩子共讀。他還教家長們:「不是只說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用童書和孩子對話,」醫師也同時可在共讀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發展評估。

創辦協會  各方資源湧入

一畢業,他正式創立「社團法人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帶著伙伴積極前往台灣各地的醫院、診所及社區,推廣展臂閱讀計劃(Reach out and Read-Taiwan),包括童書募集、招募候診區閱讀志工、辦理講座等。

展臂協會更把ROR的種子灑進了許多人的心裡。幾年來已在偏鄉舉辦了近百場推廣講座,讓9000多位醫護、幼教、特教人員和家長了解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並教導他們善用童書來進行幼兒的發展評估。

然而,陳宥達完全不以目前的成果而自滿,他認為公益的路上必須不斷創新,方能走得更穩更遠。2021年他著手展開「展臂閱讀2.0計畫」,要導入說話計步器,利用大數據,更精準地測量和掌握孩子的發展。

「一旦有了數據,就能分析幼兒腦部語言區的活化情形,以及後續語言分數、對談次數的關聯性,進而改善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腦部發展,可以避免因後天刺激不足而造成的發展遲緩。」陳宥達說。

行醫v.s公益 斜槓人生收穫多

「如果生而不能平等,醫療與教育一定要平等」,始終是陳宥達最堅持的信念。從一個醫學院學生開始,十多年來,他走了一條和多數醫師不一樣的路,但從不曾懷疑自己的選擇,即使世俗常認為醫生就是高收入族群,他也不曾想過當醫生是為了賺大錢。

更欣慰的是,經過了這麼多年努力之後,不斷地有人鼓勵他、幫助他、支持他,還有數以千計家長和孩子改變了,原本暗淡的人生有了光亮。

「看見改變,是我前進的動力。」33歲的年輕醫師說,想做的還有很多很多,未來的公益之路一定會有更多挑戰,但夢想和熱情,將永不停息。

文字擷取自 卓越雜誌 [第429期]202201閱名醫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