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志工培訓是睽違已久的 “實體”志工培訓,與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合作,以“社會處方箋"為主軸延伸出博物館處方,隆重地邀請台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黃星達組長為志工們授課。想一下,上次和家人、朋友去博物館參觀是哪時候呢?

傳統博物館具有四大功能,包含「展示」、「研究」、「典藏」及「教育」,但現今對於博物館功能要求,已超越了上述四大功能,更在2019年京都大會上,針對MDPP委員會提出的新博物館定義,進行採行與否的表決,引發了新定義的對話與爭議。
你知道國立臺灣博物館有許多分館,分別坐落於四個位置,包含臺灣博物館(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以及鐵道部園區,各自有不同的定位,每間有它獨特的宗旨和屬性,如臺博本館主要為探索臺灣自然史及生態多樣性、南門館呈現臺灣產業及經濟發展獨特性…。


黃組長最特別也跟我們分享鎮館之寶「藍地黃虎旗」的小故事,原來兩隻老虎是不一樣,代表一日一夜以及滅種的臺灣雲豹,透過雲豹與黑熊的傳說,讓更多人正視保育的迫切需要。聽到小故事,參與現場培訓的志工非常踴躍發問,希望未來能在偏鄉服務時能分享這些不為人知的傳說,並從認識當地文化發掘更多屬於台灣自己的故事。(延伸閱讀)


此外,黃組長分享『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計畫』,正是博物館與醫療共同合作來提升失智患者生活品質,用場域結合來營造家庭陪伴與認知提升的機會,達到紓壓、放鬆等療癒目的。
藉由這次培訓,我們逐步規劃由合作的醫生開立處方箋,協助轉介失智症者及其他人到博物館參加文化活動。這不單單是文化機構與醫療體系合作提升失智者的生活品質,還能創造失智家庭出遊的機會,達到社交、紓壓、放鬆等療癒效果。而且根據黃星達組長說目前處方箋換票是 1比3.75人(病人:家屬)自由參訪,顯示成效還挺不錯的!

黃組長分享與失智者互動的〔EDM〕STE2P溝通五撇步
1. Smile 微笑
2. Thanks 謝謝
3. Eye Contact眼神接觸
4. Embracing the moment擁抱當下
5. Patiece耐心

展臂閱讀致力於用共讀為偏遠地區兒童與長輩認知提升,而結合社區單位共同努力則是實踐的重要方法,黃組長分享『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計畫』,正是博物館與醫療共同合作來提升失智患者生活品質,用場域結合來營造家庭陪伴與認知提升的機會。

帥哥❤️
讚讚
好棒的演講,可惜太晚發現這個講座資訊了
讚讚
我曾經看過英國有在博物館處方箋,沒想到台灣也有!果然很先進!台灣加油!
讚讚
想提問 現在博物館是不是除了展覽以外,還得做很多事?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我個人覺得很有意義,但不知道黃組長怎麼看待這樣的事?
讚讚
喜翻😘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