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家長與孩子在學校門口不捨離別的時刻。轉眼間,孩子即將畢業準備開始12年國教新生活。
6歲的孩子已具有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嚴峻的疫情讓每一個人充滿不安,面對未知與挑戰,我們更要以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把壓力視為成長的養分,正向教養,家長以身教帶孩子學習危機處理的方法,是培養孩子抗壓力與韌性(Resilience)的寶貴機會。
孩子進入小學前要有什麼基本能力?宥達醫師整理了四個「幼小轉銜Q&A」,並與家長們分享孩子入學要具備的基礎核心能力,以及如何從旁引導,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幼小轉銜Q&A】
Q1:入學準備(School Readiness)重要嗎?
A1: 由於幼兒園與國小之教學方式與學習環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做好入學準備以擁有適應小學的基本能力與知識。而即早準備入學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可減少後續學習障礙等問題產生,使得幼小銜接順利。
Q2:哪些是幼小轉銜的關鍵基本能力?
A2: 進入小學的關鍵入學準備指標包含五大領域,分別是自理能力、溝通能力、團體適應、課業學習、動作,家長可以藉此瞭解孩子目前具有的能力,來找出幼兒的優點或困難處。
《入小學關鍵能力指標》
- 自理能力
1.會自己上廁所(擦屁股、使用蹲式廁所)
2.會自己吃飯(用筷子或湯匙吃飯)
3.有好的衛生習慣(如飯前、廁後洗手等)
4.會自己穿脫衣褲和鞋襪
5.遊戲、行走、坐車或使用文具時,會注意安全。
6.不讓別人亂碰自己的身體
7.能和父母分離,自己在教室上課,不哭泣。
8.會自己梳洗乾淨(如梳頭、洗手臉、刷牙、擦擤鼻涕等)
9.能整理自己的東西(如書包、抽屜、櫃子等)
- 溝通能力
1.會用動作或語言表達需求(如想喝水、上廁所等)
2.聽得懂別人說的話或指令
- 團體適應
1.會遵守基本的團體規範(如遊戲規則、秩序、排隊、輪流等)
2.能知道自己的學校、班級和座位。
3.不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 課業學習
1.會說出自己的基本資料(如姓名和電話等)
2.能遵從指令
3.會聽鐘聲上下課
4.有基本的學習能力(如記憶、思考或模仿等)
- 動 作
1.手眼協調沒問題(如握筆、剪貼、拿筷子等)
2.能做簡易體能活動(如打球等)
Q3:家長在孩子入學準備扮演什麼角色? 可以怎麼做?
A3:家長在轉銜過程扮演關鍵影響因素,有父母的參與可以大大提升孩子進入小學之後的適應力,若能在孩子進入大班時,開始入學準備能力評估,即可事先預測在進入國小可能遭遇到的適應問題。此時,可與幼教老師或醫療院所治療師進行討論,針對所需的能力提供學習環境與機會,就像是幫孩子打了「預防針」,來增加未來適應環境的能力。
壓力來時,陪伴孩子共創應對策略123(Copping Strategy):
(1)讓孩子認識情緒有哪些?
(2)與孩子站在一塊(同理)連結當下的情緒狀態。
(3)和孩子討論找到對策。
舉例:
因為疫情停課好久沒到幼兒園上學的小明,當明天要恢復正常上學時,突然感到壓力很大開始哭。
父母: 明天要上學了你一定很不習慣,如果換成我們也會覺得很緊張,你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你現在的感覺是什麼嗎?(生氣、害怕、緊張、傷心…還是?) 我們一起想想並找出方法。(例如:想想幼兒園最好的朋友是誰? 有什麼話想跟老師說? 緊張的時候可以深呼吸、伸懶腰、甩甩手放鬆一下喔!)
在與孩子消化情緒的過程中,以聆聽與同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試著找到孩子沒有說出來的困難點在哪裡。推薦繪本共讀的方式,因為此時可以和孩子以第三人稱來思考繪本裡的人物所面臨的情況,再藉由引導與彼此經驗分享,思考後回到孩子的處境,往往就可以讓孩子有所啟發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哦!
Q4:我的孩子的入學準備指標很多項不符合,該怎麼辦?
A4:孩子若尚未具備某些能力,家長不用過度緊張,這並不代表上小學後會適應不良,這些指標只是作為需要協助孩子建立哪些能力的參考。建議可以排除動作的問題後,從自理能力開始建立,再往溝通與團體適應領域之順序發展。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孩子經驗,很多時候應該給予孩子機會多去嘗試,學習獨立自主。過去曾有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學童,其入學準備受挫機會比正常學童高21倍,有些孩子在六歲前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溝通、社交技巧、生活自理等,對於有較高風險在學校遇到困難的幼童,建議諮詢兒童神經科或醫院早療單位,找到遲緩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即早提升他們的自我調適、早期學習技巧、以及入學準備。平常可以參與學校機關辦理的研習成長營、分享座談會、課程等,來獲得相關資訊,可以在轉銜時期不徬徨。
【參考資料】
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之研究, 林秀錦/王天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民93,26期,89-108頁)
資料來源:https://www.goodneighbor.org.tw/parent_child_detail.aspx?id=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