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 12:31 今周刊


一九八九年,貝瑞佐克曼成立公益組織ROR,結合醫療與兒童早期閱讀,鼓勵親子共讀。
閱讀的好處是什麼?促進寶寶大腦發展,增加字彙量,幫助學習與社交,甚至能扭轉人生。
寶寶出生,除了要打疫苗,還需要做什麼?答案是閱讀!為寶寶讀書與餵母奶一樣重要,繪本不只是書,還是醫療保健的處方!
貝瑞.佐克曼(Barry Zuckerman)和羅伯.尼德曼(Robert Needleman)是美國波士頓市立醫院的小兒科醫師,他們發現放在候診室的繪本不見了。誰拿走?原來是來看病的小孩,被他們拿回家了。
佐克曼和尼德曼兩人不直接反應,他們選擇先觀察,想知道為什麼繪本被帶回家去了,因為都是翻過頭、舊舊的繪本,而且家長不怕上面帶有病菌嗎?
深入了解後,發現市立醫院來求診的孩子,很多是經濟處於弱勢的家庭,家裡沒有繪本。家長工作時間長,連照顧都乏力,根本不會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借書。結果反而是來看診時,孩子才有機會接觸繪本。院方也沒在意孩子拿走,就自然順手帶回家。

弱勢家庭資源少
閱讀能力低 易成中輟生
更大的發現是,弱勢家庭的孩子,大人沒有認知要從小、從嬰兒開始,就為他們閱讀。結果孩子的語言和智能明顯發展比較慢,而且閱讀的底子不夠,容易學習落後,變成中輟生的高危險群。
寶寶的大腦,每一秒會產生一百萬個新的神經連結。透過外部刺激能讓連結留下,連結愈多,大腦發展愈好。這個過程在○到三歲發展最多,我們和孩子共讀、互動對話,就會直接活化大腦左下額葉,次數愈多,愈能幫助語言表達和發展。
所以在小時候沒有足夠的閱讀刺激,未來學習能力自然較弱。美國有統計○到三歲的寶寶,勞工階層和中產以上所聽到的字彙,平均數量會差到三千萬個。
孩子不只輸在起跑點上而已,他們會輸在人生每一點上。當然個別有特例,但集體沒有例外。那要如何打破這個命運的惡性巨輪呢?
尼德曼偶然看到,同是小兒科部門的教育專家凱瑟琳.萊思(Kathleen Fitzgerald-Rice),拿來一布袋的繪本到候診間,一個小孩好奇地跑過去,其他小孩一個接一個,圍在萊思的身邊聽她講故事。沒有過來的孩子在幹嘛?他們都在爸媽懷裡,聽大人念繪本。
他把這幕講給佐克曼聽,兩人的結論是,繪本最該放的地方,不是圖書館,更不是醫院,而是在孩子的家庭裡;以及家長要盡早開始,為孩子念繪本。
一九八九年,佐克曼、尼德曼和萊思,三人合作成立公益組織「Reach Out and Read」,簡稱ROR,推動「閱讀是醫療照護,童書是醫師處方」。結合醫療與兒童早期閱讀,參與計畫的醫師和護理師要在每一次門診,鼓勵家長與孩子共讀,並提供各年齡層共讀技巧;安排志工說故事,讓父母了解書中樂趣、培養共讀的技巧。
有研究發現,接受ROR服務的父母,在家念繪本給孩子聽的機率增加四倍。而接受ROR幫助的學齡前孩童,字彙相較同齡的孩子,平均「超前三到六個月」。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宣布對所有孩子推廣早期閱讀,是兒科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共讀增進親密感
幫助人格發展、社交適應
二○○一年,ROR得到美國教育部經費支持,發展出適合全美國的架構及模式。有將近五千個醫療合作據點,遍及全美五十州,每年服務四五○萬名孩童,發出六五○萬本童書。
二○一四年六月,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新的幼兒醫療政策:除了母乳哺育和免疫系統發展,醫師建議父母「從出生開始」,就為嬰兒朗讀童書。
更重要的是,弱勢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養成共讀習慣,大大幫助孩子認知及語言發展,進入學校後,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閱讀過程中的親密感,可以穩定人格與社交發展。
台灣也有以ROR為藍圖,專門推廣兒童早期閱讀的非營利組織,叫做「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由陳宥達醫師與辛翎醫師帶領。透過這個協會,可了解更多有關於親子閱讀的資訊。
特別提醒,早期閱讀,絕對不是背誦和記憶訓練,不是背唐詩、三字經、弟子規,更不是背英文單字!否則會變成揠苗助長!
特別再強調,個別有特例,集體沒有例外。北歐的教改,就是把每一個孩子當「國寶」看。他們把精力、財力重重放在幼兒教育上,絕不篩選,十二歲前沒有評量。每一個都是國家的寶貝,沒有一個可以放棄。看看他們今日的個人和總體成就,答案就很明顯,路也很清楚!
其實,大部分的國家問題,不只寶寶從小沒看書,是大人也不看書。


文章出處:https://reurl.cc/Yl1Y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