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小朋友共讀竟能減少家暴兒虐,展臂閱讀協會與台北市醫師公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今邀請國外學者舉辦親子共讀健康素養促進研討會,國外共讀機構創辦者Barry Zuckerman表示,共讀是種關係的建立,能夠創造屬於親子間的「特殊時刻」,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陳宥達表示,共讀除對孩子的認知功能有益,也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將來就不容易變成施暴者,家長透過共讀也可加深與孩子的連結,也能減少家庭暴力。
親子間的社會和語言互動,可以促進幼兒前額葉的活化,孩子三歲以前腦部發展就已完成80%以上,因此在出生後到3歲前透過共讀,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美國兒科醫學會也在2014年,將「主動建議家長儘早念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之一;展臂閱讀協會與台北市醫師公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今邀請美國共讀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創辦人Barry Zuckerman分享,共讀好處及在美經驗。
Barry Zuckerman表示,共讀是種關係的建立,能夠創造屬於親子間的「特殊時刻」,他曾看過有媽媽把書翻開那刻,小朋友笑了,媽媽也笑了,Barry指出共讀可以提高小朋友的生理連結,強化正向的互動;刺激想像力;強化語言學習;增進閱讀能力;讓小孩喜歡上閱讀;加強注意力;強化記憶力等好處。建議共讀可在6個月到5歲,共讀時不是單純念書上的內容,從書上圖片與孩子互動,就有很好的效果。
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陳宥達表示,共讀除對孩子的認知功能有益,也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將來就不容易變成施暴者,家長透過共讀也可加深與孩子的連結,也能減少家庭暴力。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表示,共讀是一種和孩子正向的連結方式,可讓父母在過程中學習和孩子互動,不是威權式的要求孩子「不要吵」,的打罵互動模式,進而減少家暴發生。
親子共讀好處多,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說,曾看過2歲還不太會說話的小朋友,在兒科醫師建議多念故事書給他聽後2個月,語言能力突飛猛進;兒科醫學會建議,小朋友自出生後即可開始共讀,也呼籲政府及民間有更多力量共同推廣共讀。
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過去國健署委託國外學者進行健康不平等研究,發現書讀少的偏鄉地區學童,將來學業也會受到影響。目前國健署有製作親子繪本,免費提供花蓮、宜蘭地區偏鄉部落,繪本中也加入事故傷害、3C使用方式,希望讓家長在共讀同時也能吸收相關知識;目前母嬰親善醫院在媽媽懷孕期間也協助推廣親子共讀,國健署官網也有放置共讀相關影片,宣導資料可供下載,希望更更多國人一齊共讀。(黃仲丘/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