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弱勢孩童宿命 醫界推親子共讀
2019-01-19 13:09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近日兒虐事件頻傳,若能嘗試思考類似悲劇如何一步步發生,就有機會從源頭開始預防。醫界指出,其中一個風險因子是0-3歲的認知刺激不足,因為腦部發育會在這個階段完成80%,若缺乏閱讀刺激、沒人陪伴說話,將影響認知功能,並牽動學業成就、自信心、人格發展、輟學、酒藥癮,以及未來的家暴與兒虐風險。
美國醫師貝瑞·佐克曼(Barry Zuckerman)今日受台灣展臂閱讀協會邀請來台分享他在美國推廣親子共讀的經驗。他於1989年創辦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透過醫療系統接觸弱勢家庭並推廣閱讀,也就是在弱勢孩子回診評估發展的同時,向家長說明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並給予家庭一本適合互動的童書。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仿效美國經驗,目前與全台五個鄉鎮與八間衛生所合作。協會理事長、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有研究顯示,孩子3歲以前會完成80%的腦部發展,5歲以前完成90%。倘若嬰幼兒缺乏閱讀環境、家庭口語互動少,將影響認知功能,並牽動學業成就、自信心、人格發展、輟學、酒藥癮,以及未來的家暴與兒虐風險。
陳宥達說,美國經驗顯示,原本一個家庭的親子活動從來不包括讀書,但診間推廣親子共讀後,家庭共讀頻率可增加兩到三倍。更值得一提的是,弱勢家庭中0至3歲嬰幼兒的語言接收與表達能力平均在同齡孩子的末段,而有親子共讀的弱勢孩子到了4歲進幼兒園時,這些功能可提升至同齡孩子的前66%。
衛福部國健署認同親子共讀的重要性,署長王英偉表示,國健署去年起鼓勵醫院在孕媽咪生產前宣導親子共讀重要性,並在宜花東偏鄉針對弱勢家庭發放健康促進繪本,今年度將進一步強化兒科醫師與家醫科醫師的宣導與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