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兒科醫學會 兒科最前線 8 卷 26 期 (2018 年10 月)
文│ 林口長庚管理部│林淑惠編輯 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徐任甫副教授校閱

冬日的林口,連綿細雨和灰濛濛的天空,冷冽的氣溫讓人瑟縮;然而,長庚兒童醫療大樓的會議室,卻異常的溫暖,106年11月24日舉辦了一場演講,邀請展臂閱讀協會的創辦人陳宥達醫師。場內座位坐滿了住院醫師,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教授和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璟隆教授也連袂出席,爆滿的會議室讓走道顯得狹小難行,門口還持續湧進幾位醫師,一看已人滿為患,只能坐在門口走道聽講。
新生兒科徐任甫醫師首先揭開本次演講序幕,他提到親子共讀,可以改變家庭、改變社會,幼兒若從小開始閱讀,成效很快也很直接。全球很多研究已顯示,嬰幼兒腦部發育在生命最初1000天,若有良好閱讀習慣養成,無論在讀寫、社交、情緒控制都是很好的訓練。徐任甫醫師:「長庚醫院在2017年開始推廣親子共讀。其實五樓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自誼護理長,早在2016年10月起已在新生兒出院時,就有教導家屬和小寶寶親子共讀,成效顯示:一方面減輕家屬壓力,同時讓親子關係更好。」「美國的展臂閱讀計劃是由住院醫師發起,我們相信青年可以改變世界,因此邀請陳宥達醫師,來和長庚兒科住院醫師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和推廣ROR親子共讀的理念,讓我們歡迎陳宥達醫師的真情分享。」

圖像裡可能有6 個人、大家坐著、大家站著和室內

為何走進偏鄉?
陳宥達醫師:「長庚的朋友午安,我是北醫971級畢業,在座有很多都是我的學長姐,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分享,我從大學畢業,接觸推廣親子共讀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在北醫求學時,有很多出國交換學生和以及國內外義診的經驗,那時和一般大學生一樣:家教、打工、賺錢累積旅費,也曾到非洲、馬達加斯加義診,看到越廣大的世界,關懷的疆界和視野更廣。」「後來在大七畢業的十字路口前,在我心中有許多疑問,醫學教育訓練教我們要到需要的地方服務,我能不能再花一年的時間,嘗試做些真正想做的事?那時不幸罹患甲狀腺癌,醫師建議我應該休息一年,這是老天給我的意外禮物。我開過兩次刀,做過三次放射治療,雖說這不是不治之症,但仍會干擾我的生活,於是我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看看外面的世界,快畢業時,看到長年和厚生基金會舉辦醫療奉獻獎的北醫張耀懋老師發起的「史懷哲2.0返轉台灣在地深耕計畫」,號召年輕人去偏鄉長駐,協助弱勢家庭,這非常符合我當時的需求,於是我就寫企劃書申請,想探討台灣的偏鄉經過變遷發展,以往神父、修女在當地奉獻,現今的偏鄉的醫療會是什麼樣貌?我和我父親說想暫停一年,暫時不要當住院醫師,想去偏鄉進行一段長期觀察,還好我父母支持,讓我一路走下去。」

不是沒需要閱讀,而是沒有機會接觸 我可以去偏鄉做什麼?就從我以往參加路竹會的義診經驗去思考,還記得和路竹會去南部部落,我們在活動中心擺攤,印象深刻的是有位說故事姐姐席地而坐,本來在操場打籃球的十幾位孩子,就會圍過來聚精會神,靜靜坐下來聽故事,我那時就問旁邊的弟弟是否曾聽過故事,弟弟回答:『我沒聽過故事,但我很喜歡。』那個孩子聽到故事時,清亮且充滿興趣的眼神,在我腦海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就以此為半年駐點偏鄉的初衷。想到一般人,甚至連部落家長都常常以為偏鄉的小孩不用看書;但原來,偏鄉孩子也愛聽故事,或許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才有這樣的盲點和誤解。」

一個台灣 兩個世界
於是,陳醫師到高雄那瑪夏山區推廣親子共讀,希望改善偏鄉幼童發展遲緩的問題。他發現偏鄉生育率高,卻少有早期教育的資訊,加上隔代、單親及父母教育程度、低收入家庭多,兒童身處於高風險環境,遲緩兒比例相對較高。不少偏鄉家長忙於工作,過著像游牧生活一般的生活。哪裡產水果就去哪裡採,可能一年半載才回老家一趟,小孩多半都是隔代教養,見到父母的時間不多。「在長駐時,我和伊甸基金會的早療老師挨家挨戶家訪,
也去了幼兒園,你們知道疑似遲緩需要接受早療的小孩人數大概有多少?我在當地三間幼兒園看到:一間是百分之16,另一間是百分之21,每六個孩子就有一個,有時去做早療時會被家長拒絕,因為家長怕被貼標籤、被左右鄰居講話。」陳醫師說。家 扶 中 心 調 查 台 灣 遲 緩 兒 比 例 約6-10%,但報告調查發現,偏鄉遲緩兒比例平均高達27%,多是語言、文字素養發展遲緩,這凸顯了教育資源不平均的隱憂。正因如此,那時,那瑪夏衛生所公衛護士就像無醫村的守護天使般,在交通阻隔,就醫不便的偏鄉,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了摺汽球之外 我能為你做什麼?
我常開玩笑說:在醫院實習時到兒科摺氣球送小朋友是實習醫師很重要的技能,假如能用另一種方式,例如打開書本開啟更多對話,那會是更有意義的事。」
「八八風災對南部偏鄉影響重大, 改變了部落的整個生活圈,莫拉克颱風肆虐,一夕間土石崩落、河川暴漲,居民被迫遠離河床邊的部落,播遷到地勢較高的平台。經歷風災浩劫後的改變,許多學校、圖書館、衛生所都被摧毀,當時社會湧進許多資源,硬體設備也陸續建立,若是偏鄉問題硬體設備改善,仍有問題存在,那顯然就是軟體的問題。」
陳醫師在那瑪夏駐點半年,探討此問題,發現當地原住民抽菸、喝酒、嚼檳榔,衛生所都有再三宣導,可是才走出衛生所,剛講完戒菸課,怎麼就看到原住民在門口就開始抽起菸來,陳醫師好奇的問他們。「這二、三十年的習慣,無法說改就改,你不了解我當初為何會抽菸啦!」手不離菸的原住民回答。
陳醫師也看過十七歲原民青少年因為酗酒,疑似急性胰臟炎被送來急診。即便偏鄉有如此問題,仍充滿很多希望,陳醫師特別選了有部落書屋的民宿居住,想瞭解部落書屋究竟在當地造成何種影響。民宿的主人是位部落青年,名叫Biung,目前在英國愛丁堡進修藝術博士,前幾年才帶了原住民孩子去表演,並在國際學術論壇為台灣原住民藝術發聲。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文字

不一樣的兒科醫師
「Biung民宿主人的爸媽是當地學校老師,他們把繪本陳列在書屋裡,結果我發現翻閱書籍的都是民宿客人,而不是部落小孩。我去問部落小孩,部落小孩的家長說:『我們山上的小孩從小學習如何接水管,引山泉水就好了!這邊的小孩不需看書。你們可能會失望。』衛生所所長也笑著說:『你們很笨耶!要不然,試一週看看,你們帶的書,可能會被當成他們晚上烤肉的柴火燒,他們先前都找不到起火的火種。」陳醫師啼笑皆非的說。
讓部落孩子探索繪本的花園秘境陳醫師在那瑪夏和公衛護士拿著童書挨家挨戶家訪,做兒童發展評估。常常家長會認為是志工老師來教小孩念書,告誡孩子:「趕快坐好,老師要講故事給你聽」,家長卻跑得遠遠,在門縫間偷看,但陳醫師認為家訪的目的並非單純念童書給孩子聽,而是希望搭起閱讀的橋樑,親身示範給家長看,希望家長能多陪孩子共讀童書。陳醫師說道:『你看!這書本揉起來有聲音,圖片色彩很鮮艷。爺爺奶奶不要怕童書看不懂,可以指著圖片問孩子這是什麼?縱使,孩子當下沒回應,他們一樣會接收到家長的聲音,這樣的刺激就對孩子有幫助!我們主要是讓未曾見過童書的小朋友,知道原來童書是什麼,希望藉此引發孩子閱讀的興趣。」陳醫師憶及當時的狀況,眼神還有一絲和煦。
「講故事的用意是要讓家長和孩子知道童書很有趣,目的其實不是講故事,因為當我離開後,就沒有人會講故事;但是,至少我在他們面前曾打開過這本書,讓家長和小朋友知道:繪本不是只有密密麻麻看不懂的字,繪本有可愛的圖片、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有趣的故事。」

「其實,在那段日子收穫最多的反而是我,我聽到原住民平地及山上的故事,也開啟了與原住民小孩和家長的對話,就很像我學生時代跟路竹會義診,看到說故事志工打開書本和當地小孩對話,所產生的共鳴一樣。」陳醫師有感而發的說。隔代教養的家庭不缺物資,缺的是跨越年齡和社會階層的媒介。家訪時,要破冰打開話匣子,陳醫師發覺繪本是很好的工具。

部落健康問題需要閱讀來翻轉在偏鄉,爺爺奶奶不會自己走進圖書館,覺得部落小孩只要長大工作賺錢就夠了。但是國外研究顯示:孩子的成長經驗,語言刺激會影響未來長大後的健康狀況,有位部落青年在求學時代,成績在部落中前幾名,加分後考上雄中,但在上高中後,成績老是吊車尾,因此自尊心受挫,最後輟學回部落工作。是否是閱讀素養的差距所造成?小時候生長在語言刺激不足的家庭,導致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在那瑪夏,陳醫師累積偏鄉醫療經驗,深深發覺目前弱勢學齡前幼兒,是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的一群,台灣也缺乏兒童早期教育的政策。閱讀不只影響孩子未來學業表現,與健康也息息相關;研究指出:若知識程度低於一般水平,因未能具備足夠的知識及閱讀能力,以了解個人的健康照護需求;因不了解醫囑,致使健康知識程度、預防醫學使用率、整體健康狀況和慢性疾病控制等都較差,將導致個人與社會付出更多成本。因此推動針對台灣醫療現況,改良美國Reach out and Read模式,中文名稱譯為「展臂閱讀計畫」。然而這個計劃的方式並不複雜,利用常規的兒科健兒門診來進行,進行兒童發展評估的同時打開書本,以檢測寶寶書的抓握能力、語言程度。

親子共讀的重點在於「共」
陳醫師提到他在那瑪夏鄉,曾家訪過一個雜貨店老奶奶孫女兒,沒想到這位隔代教養的小女孩在共讀的時候應答如流,但是一問之下,卻發現她們家沒有半本書,陳醫師很好奇奶奶是如何能做到讓小女孩有問有答,才發現原來奶奶喜歡和孫女兒對話,因此親子互動交流頻率高,可補童書不足的缺口。
一兩歲的寶寶喜歡家長重複唸同一本書,因為同一本書讓寶寶有安全感,重複念,寶寶就會預期下一句說什麼,可給寶寶有關臉部表情的書,以厚紙板不容易撕破的書,寶寶接觸閱讀的過程就是很好的學習經驗。

那瑪夏使用率高的閱覽室
展臂閱讀協會在那瑪夏衛生所候診間以六千元佈置出一個閱讀角落,這是使用率很高的閱覽室。牆壁張貼著海報,來豐富候診間的閱讀環境。在候診間,甚至有家長為了要為嬰幼兒領書,就拿著領書小黃卡,配合回來衛生所施打疫苗,領書後在健兒門診施打疫苗領書卡上打勾。醫師在那瑪夏鄉診間準備不同年齡層的童書,書內夾有親子共讀方法的衛教單張。陳宥達醫師表示:曾有家長反應六個月寶寶不會念書只會咬書,其實這是大人對小孩有誤解,這時期的寶寶會用咬書這樣的肢體語言表示很喜歡這本書,建議家長就讓寶寶親近書,陪著孩子打開書本,可以指著圖片問寶寶這是什麼?還記得上一頁是什麼?這是視聽短片或電子書沒有的互動。

閱讀翻轉人生
陳宥達醫師認為,要改善原住民族劣勢不能只靠考試加分,建立閱讀素養才是重要關鍵。「我們晚了美國快三十年,但是現在做,還不遲。」美國研究為何醫師會自發性想做這件事?根據調查:醫療人員一整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分享繪本的時候。美國哈佛大學2000年的研究指出:「兒童的大腦在六歲前完成95%的發育,感官及語言更在五歲前達到最大發展。」,若醫師能介入兒童三歲以前的發展黃金時期,神經發展在六個月到兩歲以每秒100萬個神經原聯結產生,此時,一個簡單的「共讀動作」可以減少未來發展遲緩、課後輔導、人生挫折與喪失自信等負面情況產生。

美國「Reach out and Read」組織,就是兒科醫師建立起來的,透過健兒門診提供適齡童書鼓勵親子共讀,以掌握幼兒發展的關鍵期。在0到6歲幼兒發展黃金期,透過宣導家長和孩子經由繪本互動,產生足夠的刺激,就有機會預防發展遲緩。然而這個計劃的方式如何進行呢?就是利用常規的兒科健兒門診來進行,對象從6個月到5歲,一個孩子總花費不到1,000元,方式如下:(1)當家長帶孩子來健兒門診時,由兒科醫療人員運用適齡童書評估發展,主動給予閱讀指引;(2)開出閱讀處方箋:鼓勵家長親子共讀,並連結社區閱讀資源(圖書館、博物館);(3)在候診間營造閱讀氣氛,像是佈置閱讀角落,請志工朋友示範閱讀或張貼閱讀海報。

結語
在這次演講活動後,長庚徐任甫醫師和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合作,長庚前衛生福利部部長林奏延醫師、林口長庚醫院發言人黃璟隆醫師也提到未來不只透過兒科醫療,也期望將兒童發展與閱讀的訓練結合住院醫師訓練,讓醫師不再只是治療疾病,更為台灣守護下一代的閱讀素養及身心健康。林口長庚醫院徐任甫醫師提到,在診間、新生兒病房推廣親子共讀的經驗,不只拉近醫師與家長、孩子的距離,宣導家長及早與孩子共讀,再結合候診間閱讀志工與社區推廣,更能串連起醫療與教育,關心孩子成長與發展。同時也呼籲更多兒科醫師「醫」起守護孩子出生後的一千天!期望將ROR推動到台灣更多的醫療院所,期許台灣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優質與平等的成長機會。未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不只在診間、新生兒母嬰同室病房、候診間,營造友善閱讀環境,也漸漸深入社區,將醫療人員、候診間閱讀志工、圖書館、書店、社區團體、家長合作。透過一本童書,為孩子開啟不一樣的世界,讓醫學中心不只是醫療照護,更善盡社會責任。

圖像裡可能有7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和室內

小方塊: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為台灣透過醫療推廣兒童早期閱讀的非營利組織,甫結束醫學七年訓練的陳宥達(現在任職於北醫附醫住院醫師)及辛翎(現在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衛所)於2015年共同創立。
他們期望:「透過閱讀,為台灣每個家庭與兒童,提供醫療與教育的支持,創造孩子的未來」。
參考資料:展臂閱讀協會新聞稿

臺灣兒科醫學會 兒科最前線 8 卷 26 期 (2018 年10 月)
https://www.pediatr.org.tw/db/Jour/3/20181005/19.pd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