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姐育有一對小姊弟,親子共讀後讓親子間有更多共通話題。沈能元攝

親子共讀不僅增進親子關係及孩童閱讀興趣,還可避免孩童發育遲緩。家扶基金會曾調查發現,台灣偏鄉地區疑似發育遲緩孩童發生率達27.2%,高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值6~8%,依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指出,孩童1歲前神經發育,為孩童認知能力的基礎。醫師表示,避免孩童發育遲緩,家長應與孩童一起共讀,促進孩童認知及語言發展。

兒童節前夕,國健署今舉辦一場親子共讀活動。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說,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14年將「主動建議家長盡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顧政策之一;許多研究也發現,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於大腦、語言及增進理解力等發展都有正面刺激,有助於孩童認知發展及培養創造力。

來自苗栗卓蘭鎮的辛小姐育有一對小姊弟,分別為3歲多及1歲多。辛小姐說,女兒出生後接觸親子共讀,讓親子間有更多共通話題,且也擴充許多日常生活以外的詞彙,現在兒子也一起參與共讀;另一名家長吳爸爸說,親子共讀不是媽媽的專屬工作,現在就時常和2歲多的女兒一起共讀,無形中也建立孩子的自信。

台灣展臂閱讀執行長、北醫附醫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依家扶基金會2013年調查發現,台灣偏鄉地區疑似發育遲緩兒童比率達27.2%,經濟弱勢兒童發生率約10%,均高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6~8%的平均值;依研究發現,孩子成長過程若常有負面經驗,成年後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沒有負面經驗者高出3倍。

陳宥達指出,親子共讀有助增進親子關係及孩童閱讀興趣,減少負面經驗,建議家長應自孩子6個月至3歲間,就應培養孩子接觸書籍的習慣,如從布書、板書、唱童謠,慢慢到圖畫書、童詩等,協助孩童大腦、語言順利發育,避免發育遲緩。(沈能元/台北報導)

文章來源: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80403/QNTLISOF7CML57SOXRNBS2UZJA/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