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國健署今舉辦「親子共讀」推廣記者會,左1為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的創辦人陳宥達。(倪浩倫攝)

今年僅30歲的北醫附醫家醫科住院醫師陳宥達,是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的創辦人,他回憶,當初從醫學院畢業時,遠赴高雄那瑪夏進行長達半年的Long Stay,擔任志工的同時,他發現,我國偏鄉兒童的遲緩率竟超過2成,遠超過聯合國WHO平均統計的3倍,為翻轉該現象,他成立台灣展臂閱讀協會來推廣閱讀。

衛福部國健署表示,1歲前,是孩童神經、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而且,只要透過一本適合的書、簡單的幾分鐘來「親子共讀」,便能有效增進孩童的大腦發育、語言發展和理解能力,甚至降低「疑似遲緩率」,是個成本低、效益極高的互動行為。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的創辦人、北醫附醫家醫科住院醫師陳宥達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須接受早期療育的遲緩兒童,發生率約6~8%,但他在那瑪夏當志工時,透過衛生所、幼兒園、家訪觀察發現,偏鄉孩童的遲緩率遠高於WHO的統計,有些地區甚至高達27%,高得嚇人,也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來翻轉這種不平等的情形。

陳宥達說,美國有NGO組織研究指出,大腦在3歲前,就發展了80%,哈佛也有研究指出,來自不同語言家庭的孩童,在1歲半時,其字彙能力是同年齡層的3倍;他說,透過聲音、圖像等刺激,能讓寶寶腦部的發育良好,且應「愈早愈好」。

有鑑於此,陳宥達發現,「親子共讀」是項成本低、但效益極高的親子互動行為,所以他創辦了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現已培訓超過上百名志工,並透過募款獲得上千本的童書,結合各偏鄉衛生所,志工不僅教當地家長怎麼共讀,甚至走進家庭來陪孩童共讀。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陳妙心說補充,有些看似語言、發展遲緩的幼童,其實可能是因生長在隔代教養的家庭,導致在上小學前,都沒有接受到相關的刺激,「而非真的遲緩」;親子共讀的優點,除了讓幼童提早接觸語言和圖像,刺激大腦發育,若是真的「天生遲緩」,照顧者也能在共讀時提早發現,提早接受治療。

文章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403002340-260405?chdtv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