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2歲半的吳小妹,從會坐開始,爸媽便開始親子共讀,現已可自己拿著書「陪」弟弟共讀。(倪浩倫攝)

親子共讀,家長要買很多書、念很多故事?家有2名寶寶的吳姓夫妻,今分享經驗表示,很多人會有上述的觀念,但他們諮詢專家後得知,小朋友其實最愛聽「重複的同個故事」;衛福部國健署則指,家長多和寶寶共讀,能增進大腦發育,語言、認知、學習等能力,都會比同年齡孩童來的好。

國健署今舉辦「親子共讀」推廣記者會,資料指出,美國在1989年起,就開始推動親子共讀,由兒科醫師、兒科教育專家等專家來鼓勵家長念故事給孩子聽,美國兒科醫學會更於2014年,將「主動建議家長儘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公開聲明,認為共讀有助於刺激寶寶的腦部發育。

國健署長王英偉說,研究顯示,孩童在4歲以前,若都有家長陪讀,未來無論是認知、語言、理解力、甚至是學習等能力,都會比同年齡孩童來的好,主因是透過語言、圖像,能有效刺激大腦發育。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陳妙心說,面對親子共讀,不會硬性要求家長,「每周要幾天、每次要幾分鐘」,只要選一個舒服的地點,輕鬆的選本適合幼童的書或繪本,就算每次只有5分鐘,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陳妙心補充,有些看似語言、發展遲緩的幼童,其實可能是因生長在隔代教養的家庭,導致在上小學前,都沒有接受到相關的刺激,「而非真的遲緩」;親子共讀的另一好處,就是讓幼童提早接觸到語言和圖像等刺激,若是真的「天生遲緩」,照顧者也能在共讀時提早發現,提早接受治療。

然而,有些家長會認為,親子共讀就是要買很多的書、念很多的故事,有人甚至因此產生壓力;家有2名寶寶的吳姓夫妻,今出席活動時分享,他們一開始也有類似觀念,但在諮詢專家後得知,小朋友其實最愛重複聽同一個故事,「一直講不同的故事,反而讓他們覺得枯燥」;吳太太說,從吳小妹會坐開始,夫妻幾乎每天都會共讀,而即使是同一個故事,也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像她習慣加入誇張的音調,總逗得吳小妹呵呵笑,先生則是加入互動、問答來激發想像力,吳小妹今年僅2歲半,不僅語言、認知能力相當好,更會拿著書,「陪」弟弟念書,充分展現親子共讀的成果。

文章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403002052-260405?chdtv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