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14:17聯合晚報 記者羅真/台北報導
五歲以前是腦部發展黃金期,閱讀是腦部發育與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關鍵,不過偏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有的家庭甚至沒有童書。青年醫師陳宥達與辛翎創辦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在健兒門診或打疫苗時加開「閱讀處方」,處方箋背面就有當地的閱讀資源。
陳宥達期盼能透過醫療與教育改善彌補城鄉的健康不平等。 記者羅真/攝影
陳宥達期盼能透過醫療與教育改善彌補城鄉的健康不平等。 記者羅真/攝影

北醫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宥達,曾參與過路竹會義診,還存錢至馬達加斯加進行醫療服務。學生時期義診時,曾看過一個好動的小男孩,在說故事姐姐分享童書時安靜聆聽,「我們常常以為偏鄉的小孩不用看書,但原來,偏鄉孩子也有閱讀的需要,只是沒有機會接觸。」

醫療奉獻獎得主薄柔纜醫師說過「台灣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這段文字深深打動他的心,讓他決定,「應該在台灣偏鄉蹲點一段時間」。當時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副教授張耀懋正號召「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陳宥達便暫緩住院醫師訓練參與該計畫,前往高雄那瑪夏蹲點半年。

展臂閱讀團隊參考美國兒科醫師1989年發起的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模式,讓偏鄉醫師為孩子看診時,不僅開藥,更加開「閱讀處方」,處方童書給六個月到五歲的孩童,建議家長應增加多少共讀頻率、去圖書館找資源、帶孩子去玩等;處方箋背面則是當地的閱讀資源。

另外,候診間也有志工示範親子共讀技巧,目前服務據點已從那瑪夏拓展至全台八個偏鄉服務據點,發出的童書超過2300本。陳宥達期盼,能透過醫療與教育改善彌補城鄉的健康不平等,「我們晚了美國快30年,但是現在做,還不遲。」

偏鄉教育醫師童書閱讀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067389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