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7 20:20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展臂協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副教授張耀懋(中)曾推動「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輔導青年至偏鄉駐點,也開啟陳宥達到那瑪夏的服務契機。張耀懋說,服務不要變成災難,必須從駐點開始,藉由蹲點深耕、深入瞭解,服務才能貼近需要。記者羅真/攝影
5歲以前是腦部發展黃金期,閱讀是腦部發育與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關鍵,不過偏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有的家庭甚至沒有過一本童書。為翻轉偏鄉劣勢,青年醫師陳宥達與辛翎創辦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結合偏鄉衛生所,不僅開藥,更加開「閱讀處方」,處方童書,建議共讀頻率,處方箋的背面就是當地的閱讀資源。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今舉辦「展臂閱讀—開始下一代未來」公益講座,由陳宥達分享經驗,並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共襄盛舉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張耀懋指出,希望透過偏鄉醫療系統推廣學齡前共讀,讓所有孩子都有均等閲讀機會。
● 「台灣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 打動一個年輕醫師的心
現年29歲的陳宥達目前在北醫擔任住院醫師,他在彰化縣鄉下長大,至台北習醫的過程中,參與過路竹會義診,也曾存錢至馬達加斯加進行醫療服務。畢業前夕,多數同學進到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或至國外深造,他心裡卻想,「醫學教育訓練教我們要到需要的地方服務,能不能再花一年的時間,嘗試做些真正想做的事?」
曾獲醫療奉獻獎的薄柔纜醫師曾說:「台灣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這段話深深打動陳宥達的心,觸動他決定,應該在台灣偏鄉蹲點一段時間,觀察現況與需要。
當時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副教授張耀懋正號召「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他便暫緩住院醫師訓練、參計畫,帶著行李前往高雄那瑪夏。
● 不是不愛看書 可能是沒有機會接觸
陳宥達在學生時期義診時,曾看過一個好動的小男孩,在說故事姐姐分享童書時安靜聆聽,小男孩不認識那位姊姊,但覺得很好聽,還有好多問題要問她。「我們常常以為偏鄉的小孩不用看書,但原來,偏鄉孩子也有閱讀的需要,或許是沒有機會接觸。」
閱讀對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發展相當關鍵,陳宥達援引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指出,腦神經發展速度在出生不久後十分快速,9成的腦部發展在5歲以前發生,然而,弱勢家庭的孩子可能從來沒有讀過一本童書,「有小女孩拿著幼稚園畢業紀念冊告訴我,這是家裡唯一一本書」;另有研究顯示,孩子面對貧困、受虐、單親、母親教育程度低落等危險因子,若達6到7項,就有9成以上發展遲緩的風險,因此在偏鄉,閱讀推廣更顯重要。
● 偏鄉醫師不只開藥 也開「閱讀處方」
展臂閱讀團隊參考美國兒科醫師在一九八九年發起的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的模式,讓偏鄉醫師為孩子看診時,不僅開藥,更加開「閱讀處方」,處方童書給6個月到5歲的孩童,候診間有志工示範親子共讀技巧。
同時,也建議家長應增加多少共讀頻率、應去圖書館找資源、應帶孩子去玩等,處方箋的背面就是當地的閱讀資源。另外,也找來志工定期追蹤家庭共讀情況,醫學或護校學生志工也能在學生時代就建立起兒童腦部發展知識。
服務據點已從那瑪夏拓展至全台8個偏鄉服務據點,累積合作醫療人員27位、培訓超過100位青年志工、提供了1000本童書。
● 翻轉原民劣勢 政府不能只靠加分
陳宥達曾與一名部落青年聊天,該名青年告訴他,自己當年以不錯的成績加分考上高雄中學,但一入學卻發現跟不上他人,自尊心受創;另有一名部落青年Biung,父母都是老師,自幼即接觸許多讀物,陸續至倫敦大學金匠藝術學院攻讀碩士、至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攻讀博士,並在國際學術論壇為台灣原住民藝術發聲。
陳宥達認為,要改善原住民族劣勢不能只靠加分,建立閱讀素養也是重要關鍵。「我們晚了美國快三十年,但是現在做,還不遲。」
報導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745197